山野豌豆
山野豌豆甘苦温,
祛风活血兼舒筋。
闪腰岔气真管用,
阴囊湿疹洗并熏。 --吴洋



本种为优良牧草,蛋白质可达10.2%,牲畜喜食。民间药用称透骨草,有去湿,清热解毒之效,为疮 洗剂。
全草:甘、苦,平。祛风湿,活血,舒筋,止痛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闪挫伤,无名肿毒,阴囊湿疹。
[2]
饲用
山野豌豆营养丰富,花期叶含粗蛋白为21.29%,比一般
紫花苜蓿高;粗纤维叶含20.62%,低于紫苜蓿,茎含42.09%,比
沙打旺低,所以各种家畜都喜食。无论青饲、放牧或调制
干草均为优质牧草。山野豌豆所含必需氨基酸苗期从0.18~1.41%,花期为0.18~1.21%,均比
紫苜蓿和沙打旺高,是营养丰富的有利牧草之一。
山野豌豆叶繁茂,每株有复叶30~80个,每复叶有小叶8~14个,苗期小叶面积为1平方厘米,花期为2平方厘米,叶面积系数可达3~5。盛花期亩产青草2000~3700千克。由于叶量大覆盖度大,有利于保持土壤表面水分,据测定,在相同条件下,山野豌豆覆盖地面的土壤表层含水率比紫花苜蓿高0.32%,说明山野豌豆茎叶稠密,可减少水土表层的蒸发。山野豌豆根系发达,入土深,可吸收深层
土壤水分,故比较耐旱,其
耐旱性能可和
沙打旺媲美。
药用
山野豌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
【异名】:宿根巢菜(《重要牧草栽培》),落豆秧、山豌豆,山豆苗、宿根草藤、豆碗碗、涝豆秧(《国产牧草植物》),
山黑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,
透骨草、
草藤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:为豆科植物山野豌豆的嫩茎叶。
【采集】:7~9月间采收植株上部的嫩茎叶,晒干。
药材鉴别:干燥茎呈四棱形;质脆易折断。叶为双数
羽状复叶,多卷曲皱缩,
叶轴先端有卷须。残留小花呈蓝色或紫色;偶有荚果,呈棕色或深棕色,内含黑色种子。气微,味淡。
该品及同属植物广布野豌豆和假香野豌豆的全草,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均作透骨草使用。
性味: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苦,温。"②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用主治:祛风湿,活血,舒筋,止痛。治风湿痛,闪挫伤,无名肿毒,阴囊湿疹。
①《东北药植志》:"疗热毒。软坚。外用洗风湿、风气疼痛、毒疮。"
②《吉林中草药》:"活血止痛,败毒燥湿。"
③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舒筋活血,祛风止痛。治腰腿疼痛,大骨节病关节痛,筋骨麻木,扭挫伤,闪腰岔气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25克(鲜者50~75克)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。
化学成分:凤仙的发芽嫩枝含
吲哚-3-乙腈(Indole-3-ace-tonitrile)。茎含山柰酚-3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glucoside)、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、缔纹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glucoside)、矢车菊素-3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glucoside)。叶含1,2,4-三 羟基萘-4-葡萄糖甙(1,2,4-TrihydroxynaphCha-lene-4-glucdoside)与山柰酚及山亲酚-3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arabinoside)。凤仙全草含对羟基苯甲酸、
龙胆酸(gentisic acid)、阿魏酸(ferukic acid )、对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、芥子酸(sinapic acid)、咖啡酸(caffeic acid),另含
东莨菪素(scopoletin)。叶含肉桂酸酯类、山柰素-3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arabinoside)及山柰素。茎含山柰素-3-葡萄糖甙、槲皮素、
天竺葵素(pelargonidin)、矢车菊素(cyanidin)、
翠雀花素(delphinidin)。
此外,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醌(lawsone)及指甲花醌甲醚。
选方:
① 治风湿痛:山野豌豆、菖蒲适量,煎水熏洗。
② 治无名肿毒:山野豌豆适量。研细末,用蜡调敷。
③ 治阴囊湿疹:山野豌豆、
花椒、艾叶各15克。煎水熏洗,每日一次。(选方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
实用方法:
透骨草60克鲜者加倍,加水2~2.5升,煎煮 20分钟后,取汤汁待温度适宜时外洗头发
功效:治疗中亦可用洗发剂洗发,但必须洗发后再用透骨草煎剂洗发 1次。
文字转自《百度百科》